来芜湖不吃这10样太可惜,安徽人都这么说
图片
芜湖,长江之畔的千年古城,自春秋时期便承载着吴楚文明的交融。
其古称“鸠兹”,源于《诗经》“关关雎鸠”的意象,3000年前因雎鸠栖息的沼泽之地得名,
西汉时因“蓄水不深而生芜藻”更名为芜湖。
三国时期,这里是吴国的军事要塞,
周瑜在此点将陈兵,黄盖、周泰先后任春谷长,留下“周瑜打黄盖”的典故。
至唐宋,青弋江沿岸商贸繁华,“近海鱼盐富,濒淮粟麦饶”的盛景引得文人驻足,
李白三过天门山,写下“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”的壮阔诗篇。
图片
明清时期,作为徽商门户,芜湖发展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,
“十里长街、百货云集”的盛况延续数百年。
开埠后,西洋文化与本土风情碰撞,催生了“铁到芜湖自成钢”的冶炼传奇,
汤天池与萧尺木合作创芜湖铁画,以锤为笔、锻铁为画,
将刚硬铁枝化作水墨意境,成为国家级非遗。
图片
如今漫步古城,儒林街的青石板仍回响着吴敬梓的文思,赭山之巅的广济寺钟声悠远,
镜湖碧波倒映着铁画的光影,千年文脉在此生生不息。
从“江东名邑”到“长江巨埠”,芜湖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,
在历史长河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史诗。
图片
芜湖小笼汤包
清末民初,扬州灌汤包技艺传入,经本地改良,融入徽菜咸鲜与淮扬菜精细,
成就这口“皮薄如纸,汁丰如泉”的传奇。
老面皮裹着猪前腿肉与肉皮冻的黄金组合,
7:3的精准配比,添一撮白糖提鲜,蒸出咸鲜微甜的独特风味。
28道褶皱如花瓣绽放,蒸笼里腾起的热气裹着面香与肉香,咬开瞬间,60℃的汤汁在舌尖滚出鲜甜浪潮。
本地人吃汤包有套口诀:“轻轻提,慢慢移,先开窗,后喝汤”,
配一碟香醋与嫩姜丝,酸辣中和油腻,更显汤汁醇厚。
从清晨5点到深夜11点,汤包店始终氤氲着热气,
外地游客循着“没吃小笼汤包等于没到过芜湖”的民间共识而来,
本地人则用排队等位的执着,诠释着对这口爆汁美味的痴迷。
图片
虾籽面
其历史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,由江苏江都的耿姓人士在芜湖开设小吃店演变而来,
后经耿福兴等老字号传承创新,成为当地标志性美食。
这道面食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蕾记忆。
芜湖虾籽面的精髓在于选材与工艺。
它选用长江青虾籽,这种虾籽粒小而味浓,经过晾晒、烘干等传统工艺处理,鲜味被充分锁住。
搭配的手工小刀面,由面粉与鸡蛋按比例调配,
经过反复揉面、擀面、切面,粗细均匀且口感筋道。
汤底则是以筒子骨、老母鸡等食材慢火熬制数小时而成,醇厚浓郁,为整碗面奠定了鲜美的基础。
当虾籽的鲜香、面条的筋道与汤底的醇厚在口中交织,
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满足,仿佛将长江的鲜味都凝聚在了这一碗之中。
如今,芜湖虾籽面早已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,成为他们心中最温暖的家乡味道。
图片
赤豆酒酿
在芜湖的街头巷尾,藏着一种让本地人牵肠挂肚、外地人争相打卡的“甜蜜水”——赤豆酒酿。
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流连芜湖南陵时,
常与酿酒老人纪氏对饮,其诗中“白酒新熟山中归”的“白酒”,便是当地用圆糯米酿造的米酒。
当地人用砂锅文火慢煨赤豆,待其绽开如红玉,
再舀入发酵恰到好处的米酒,最后撒上几粒桂花或葡萄干,成就了这道夏日解暑的“神仙水”。
喝赤豆酒酿讲究“冰火两重天”:
常温饮用能品出米酒的醇厚与赤豆的沙甜,冰镇后则如清泉过喉,带着若有若无的酒香。
懂行的老饕会特意叮嘱店家“多酒酿少糖”,因为真正的好味道来自米酒发酵的天然酸甜。
在芜湖,无论是吃红皮鸭子还是虾籽面,配一杯赤豆酒酿都是标配,
就连麻辣烫摊位旁也常支着个大瓦缸,飘着醉人的甜香。
图片
芜湖鸭油烧卖
这道藏着百年烟火气的点心,是金隆兴老字号在1880年创制的“鸭油双烧”之一。
当年金氏父子在长街支起面摊,用芜湖麻鸭的鸭油混入糯米馅,
意外发现鸭油独特的膻香与糯米的绵软碰撞出奇妙滋味——鸭油烧卖就此诞生。
烧卖皮是死面擀的,薄如蝉翼却能兜住沉甸甸的馅料。
糯米蒸得透亮,裹着酱干子丁、肉末、香菇,吸饱了鸭油的醇厚,
咬开时热气裹着酱香直钻鼻子。鸭油是关键,
既去除了鸭子的腥臊,又比猪油多了层鲜灵劲儿,吃到最后连皮都舍不得丢,总要嗦两下才过瘾。
烧卖至今保持传统,个头扎实,两三个就能顶饱,
配碗鸭油烧饼和豆浆,是老芜湖人最认的早餐组合。
做法其实不复杂:
糯米泡两小时蒸熟,鸭油炒香肉末香菇,混入糯米加酱油调味,包进擀出18道褶的面皮里,上锅蒸十分钟。
趁热咬开一只烧卖,鸭香混着酱汁在嘴里化开,才算真正尝到了芜湖的味道。
图片
芜湖腰子饼
是皖南街头经典小吃,因形似羊腰得名。
据《芜湖地方志》记载,其源自清末码头工人填肚需求,用萝卜丝、藕丝混面粉油炸而成,
至今仍保留竹制模具定型工艺。
外皮金黄酥脆,咬开"咔嚓"作响,内馅软糯带清甜,咸香中透着五香粉的辛香,
60岁以上本地人80%有过排队抢购记忆。
制作讲究现调现炸,面粉与水1:1.2比例调糊,萝卜丝需手切而非擦丝器,保证脆感。
竹模刷油后舀入面糊,入180℃菜籽油锅炸至浮起,全程2分钟。
调查显示,92%游客将其列为必吃项,搭配赤豆酒酿解腻更佳。
老一辈常说"三个腰子饼顶碗饭",如今仍是早餐界性价比之王。
图片
芜湖酥烧饼
当地传承近百年的非遗美食,最早由严开银师傅在耿福兴首创,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。
其制作工艺堪称一绝:用三分之二皮面包裹三分之一酥面,
经多次折叠擀压形成千层结构,再裹入葱油或糖桂花馅料,最后贴入炭炉烘烤。
咸烧饼呈腰形,葱香浓郁;甜烧饼为圆形,甜润不腻,脱壳芝麻经特殊处理后香气扑鼻,
咬一口外皮酥脆如蟹壳,内里柔软多层,咸甜交织的口感令人回味无穷。
家庭版做法也简单:面粉加酵母发酵,制酥后包入葱油或糖馅,
平底锅烙至金黄即可,夹肉夹菜都好吃。
图片
芜湖红皮鸭
相传清代有位厨师烤鸭时打盹,导致炉火熄灭,情急之下将半成品投入油锅,
竟炸出外皮红亮、肉质鲜嫩的独特风味。
这种"失误"成就了红皮鸭的传奇,如今已被列入安徽省特色美食名录,成为官方认证的舌尖上的非遗。
红皮鸭的精髓在于"烤炸结合"的工艺:
选用80日龄麻鸭,先以麦芽糖蜂蜜上色,经地炉4小时慢烤形成脆层,
再入混合油锅160℃复炸15分钟。这种独特技法让鸭皮呈现琥珀色光泽,
咬开时能听到"咔嚓"脆响,皮下脂肪已完全融化,肉质却保持弹嫩多汁。
最妙的是特制卤汁——二十余种香料熬制的甜鲜汤底,浇在刚切好的鸭肉上,糖的甘甜与鸭油的醇香完美融合,连骨头都浸透着滋味。
在芜湖,红皮鸭是刻进生活基因的存在。
图片
芜湖渣肉蒸饭
这道承载着百年历史的美食,自清朝郑姓厨师发明以来,便成为江城早餐的“顶流”。
选用七瘦三肥的五花肉,经红腐乳汁、酱油等调料腌制入味,裹上八角、辣椒炒制的渣粉,
与南陵圆糯米分层入笼蒸制。
肉汁渗透米饭,千张吸油解腻,形成软糯与香嫩的绝妙搭配。
渣肉入口即化,糯米嚼劲十足,搭配豆腐脑或豆浆,七元管饱。
央视也曾报道认证其美味,外地游客慕名打卡,直呼“香而不腻,值得早起”。
一笼蒸饭,半城烟火,吃的是味道,更是情怀。
图片
芜湖弋江羊肉
皖南美食的活化石,有着100多年历史。
弋江镇坐落在青弋江畔,当地散养的山羊喝着江水、吃着百里大堤的野草长大,
肉质紧实无膻味。2008年被列为南陵县非遗,
如今已发展出红汤、白汤两种做法,
秋冬来一锅羊肉火锅,配上手擀面,鲜得能喝光汤底。
做法讲究“一冷二慢”:
羊肉冷水下锅,撇去浮沫后加姜、葱、酱油、冰糖,小火慢炖一个半小时。
秘诀在于秘制调料,既保留羊肉原香,又让汤汁浓而不腻。
当地人最爱点鱼头羊肝锅,一羊一鱼碰撞出极致鲜味,羊血汤、烤羊腿也是必吃项。
图片
无为板鸭
在芜湖,有句老话叫“无鸭不成席”。这“鸭”指的便是无为板鸭——一道让本地人牵肠挂肚、外地人闻香流涎的皖南传奇。
这道美食的源头能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。
传说朱元璋幼年放牛时,曾用茅草熏烤野鸭充饥,这一粗犷吃法流传至无为县,被回民马常有改良:
用果木锯末慢熏,再配30余味香料卤制,终成“先熏后卤”的独门手艺。
2013年,无为板鸭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,次年又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,成了当之无愧的“安徽一绝”。
刚出锅的热板鸭其实“未到火候”,得用电扇吹凉,让油脂重新凝固,口感才够润。
本地人吃板鸭有讲究:撕块鸭胸肉,蘸点醋和麻油,再嚼颗蒜瓣,咸香、烟熏香、香料香在嘴里炸开。
外地人若嫌油腻,不妨学芜湖人卷张薄饼,夹点黄瓜丝,一口下去,酥皮、嫩肉、清爽全有了。
图片
乖乖,来芜湖耍子,可要空着肚子!
巷口阿婆笑眯眯递过油纸包。
红皮鸭子斩得喷香,腰子饼在竹筐里咔滋作响,小笼包的蒸汽模糊了青石板路。
莫慌,寻张吱呀木凳坐下,带侬搞一杯冰赤豆酒酿,
甜沁沁的米酒撞上沙糯红豆,暖到心窝窝。
市井烟火里,千年城的鲜灵劲儿,都在舌尖打着滚。
歇歇脚,慢慢嚼,小城故事多,有吃有喝才快活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